听新闻
放大镜
“亲,处CP吗?”“亲,你中奖了!”如何识别隐藏在手机屏幕背后的“局”?检察官为你支招!
2020-08-31 09:38:00  来源:常州钟楼人民检察院

  也许,你已经习惯了视线水平向下45度,

  习惯了拇指上下左右5厘米距离的游走,

  习惯了每时每刻都把这个光鲜亮丽的小长方体

  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

  手机,已然成为我们最亲密的伙伴

  和最忠诚的助手,

  而其超乎寻常的“智能”,

  也为一些不法分子带来了新的机会。

  日前,我院办公室主任汪寅走进

  105.2常州经济广播直播间,

  教你分辨那些隐藏在手机屏幕背后的“局”。

  

  我想和你处CP!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移动游戏用户的规模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移动游戏用户数量为3.06亿人,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变为6.45亿人。数字背后是良莠不齐的手游市场,成千上万的游戏开发公司开发出大量手游产品,为了打开知名度吸引玩家,不得不依靠花招百出的推广公司。于是,一些推广公司为赚取快钱,不惜使用类似“茶托”“酒托”等诈骗手段来吸引玩家、骗取充值。

  最近,我院承办了一起网游推广公司进行诈骗的案件。不到1个月,这个推广公司的3个小组就诈骗了近20万元,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国内手游推广业中的一条畸形“生态链”。

  祥子,是“QQ飞车”游戏里的一名山西玩家。

  今年4月7日,在“QQ飞车”游戏里,一个女性玩家发布公告,寻找“处CP”的男网友。CP,即网络游戏里的情侣、夫妻。祥子和这个“女玩家”聊了聊,感觉还不错。对方自称林宛如,21岁,上海人,在山西读大学。

  祥子很快萌生了和对方处对象的想法,便加了林宛如的微信。林宛如给祥子发来手游“鸣剑风云”的二维码,邀请他一起玩。祥子下载游戏后,林宛如提出先充个98元的套餐,祥子没肯。林宛如就要来他的游戏账号和密码,慷慨地帮他充值。见“女友”如此大方,祥子的疑虑全被打消了。两人一起玩了一会儿,其间女友一直让祥子充钱,说先把该领的装备都领了,到后面钱都会返还的。为了和林宛如走得更近些,祥子也充了个198元的套餐,领了游戏装备。

  两人又在游戏里玩了一会儿,林宛如突然提出想“奔现”,还主动发了一张生活照,说想和祥子见面,祥子心动了。几个小时后,林宛如发给他一个定位,显示已经到了祥子所在的县城。女友说:“如果你真心希望看到我,我们就在游戏里充钱结婚吧,你有足够的诚意,我们再见面!”看到这段话,祥子二话没说就充了328元。刚充完,林宛如又提出帮她充Q币的请求,祥子当然慷慨解囊,可当晚两人还是没能见上面。

  第二天,两人约好在县政府门口见面,林宛如又以各种理由,陆续让祥子在“鸣剑风云”游戏里充了198元、500元、328元、2000元、198元。直到在游戏里充了11笔共计10276元,祥子也没能见到这个“女大学生”的庐山真面目。

  案件侦破后,警方发现,这个“林宛如”根本不是什么大学生,而是游戏推广的公司的推广员。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林宛如”竟然是个汉子。

  这个游戏推广公司还有30多名和“林宛如”一样的推广员,全部是清一色的男性,不只是在“鸣剑风云”,还有“洛红尘”、“仙侣世界”等手游里,他们全都是“美女玩家”。

  这个游戏推广公司是今年4月份左右开始运作的,有两个老板,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小组长、十几个推广员组成。推广员的工作就是以女性身份在“QQ飞车”等游戏里拉人,以谈恋爱、见面、以及承诺返现为诱饵,让对方下载代理的手游并进行充值。

  推广员们交代,他们推广的套路是:第一步是让玩家首充6元,基本每个玩家都会充;接着跟玩家说我们一起穿个时装,一般要98元;然后就到了“结婚”,分普通、喜庆、豪华三种,价格分别为50元、300元、880元。结婚后还有一个西式婚礼,推广员会提出想要一场完美的婚礼,让对方充值,这场婚礼需要1280元。在这样的套路下,那些想把“CP”发展到现实中处对象的玩家就成了推广员的“取款机”。

  推广员们还交代,公司代为推广的几款手游本身没有可玩性,如果不是推广员去拉客户来玩,根本就没有人玩。通过正常的下载途径也找不到这些游戏,必须要点击推广员发送的游戏链接才能下载,iPhone手机还需要特殊设置才能玩。而且,他们推广的几款游戏,只是名称不同,里面的角色、内容一模一样。

  有时,为了让客户信以为真,公司里唯一的女会计会和对方视频、语音,甚至撒娇。推广员还会制作假的购物记录、假的位置共享,骗客户说已经买好了高档手机作为见面礼,只要客户继续充值就能见面,不仅能拿到礼物,还会把之前充值的钱还给他们。

  有时,“一往情深”的男网友也会让推广员们都觉得于心不忍,有的玩家被榨干了回家的路费,有的玩家借了朋友的钱充值,最后站到20楼的天台上只求能够和CP见上一面。

  这个案件是我院办理的首例以“游戏情侣”身份实施的刑事犯罪的案件,涉案人员40名,涉案金额19万余元,被害人累计达80余人,遍及全国多个省、市。40名犯罪嫌疑人中,有10余名未成年人,而在被害人中,也有大量未成年人。

  检察官提醒

  都说恋爱中的女人容易变笨,男人也是如此。被害人祥子在案发后,分析了自己落入“温柔陷阱”的四点原因:第一,想和林宛如在现实里面谈恋爱,所以才充值。第二,对方承诺充钱后,后面会返还。第三,对方充了钱,我不充,作为男人,我会不好意思。第四,对方说已经到我所在的县,我当时想不管怎样,先见到面才是最重要的,我就一直充钱了。

  希望各位玩家在游戏中保持理智,不要被虚拟的爱情冲昏头脑。同时,APP要通过正规渠道下载,对一些明显不正规的APP,不要安装使用。

  

  恭喜您,中奖了!

  相信大家都收到过各式各样的中奖短信,并带有一个网址链接。当然我们都知道,一旦点击链接,很可能会中木马病毒。可有人呢,却偏偏要“以身试毒”,比如故事的主人公王某。

  收到中奖短信后,王某按照要求点开短信中的链接,把短信中的验证码回复给了发奖公司。不到十分钟,他果真“中奖”了,短信提醒显示,手机绑定的银行卡被取现200元。

  但王某没有选择报警,反倒自己上网研究,当起了“福尔摩斯”。他还加了几个QQ群,孰料从此打开了新世界。

  王某加的这几个QQ群,名字五花八门,但无一不涉及网络犯罪,且犯罪的手段如出一辙——银行卡“盗刷”。

  在这些QQ群里呆了几个月,王某慢慢厘清了群里这些人的关系和“盗刷”的套路:群里主要有三类人:“料主”、“洗手”和“取手”。“料主”主要负责提供被害人的各类信息;“洗手”负责通过“料主”提供的信息,寻找各类支付APP的漏洞,把被害人银行卡里的钱转出到另外一张银行卡,把钱“洗白”;“取手”需要冒着风险去ATM机,将银行卡内的钱取出来。

  由此,一条银行卡盗刷产业链就形成了,“料主”、“洗手”和“取手”各司其职,又彼此协作,在几乎为零的成本背后,是“月入十几万”的利润诱惑。

  王某在摸清了三块“业务”后,选择当起了“洗手”和“取手”。他的主要工作是在网上大海捞针似的查找各类支付平台和带有支付功能的软件,一旦在其中找到漏洞就可以下手。在他锲而不舍地测试了200多款软件后,终于在一款二手车交易APP上找到了突破点。他发现,在这款软件内注册的两个账户只要绑定好银行卡,就能利用其中的支付交易功能相互转账。

  于是,王某便在群里找了个“料主”,买了5个“料”。每个料都包含了被害人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和绑定的银行卡号等信息。收到“料”之后,王某便用“料”中提供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在这款APP上注册了账号,绑定了对应的银行卡。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在绑定银行卡及后续转账时,需要输入短信验证码。王某要如何获取短信验证码?中奖短信的作用就在这儿。一旦被害人点击了中奖短信中的链接,按照要求完成一系列操作后,就会在手机中植入木马病毒,这个病毒可以有效拦截并获取APP软件发送给被害人的验证短信。

  完成上述操作后,王某发现,5个“料”中只有3个绑定的银行卡内有钱,他便以1千到5千元不等的金额开始盗刷三个被害人的银行卡。

  考虑到警方会根据被盗银行卡的资金流向,追踪嫌疑人,王某并没有将盗刷的钱直接转进自己账户,而是分别转进了四个“黑户”。“黑户”也是有一整套资料,包括身份信息、网银U盾、银行卡号、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号等,这些都是“料主”提供的,需要的银行卡、U盾、手机电话卡等等,“料主”也会一并寄给王某。王某用这些“黑户”的信息在APP上完成注册和银行卡绑定,再将被害人银行卡里的钱转到“黑户”上,最后去ATM机提现,和“料主”分成。

  就这样,仅两天时间,王某分57次盗刷了3名被害人的银行卡共计16万元,但他最后只分到2万余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零二个月。

  检察官提醒

  天上不会掉馅饼,中奖背后是陷阱。近年来,类似通过发送中奖短信作案的案件已屡见不鲜,短信中的链接,不要急于点击。有的链接会跳转到中奖页面,让你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有的链接点击后,则会直接在手机中植入木马病毒。对于一时难以分辨真假的中奖信息,应事先向主办方确认活动的真实性。

  

  你的贷款到期了!

  如今,各种贷款APP 平台层出不穷,鱼龙混杂,由此衍生出新的行业——催收行业,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新兴行业实施诈骗,冒充平台催款人员给贷款人发短信打电话,催要还款,当贷款人还钱之后就会发现,平台的欠款并没有减少。

  被害人娜娜就是其中的一位。娜娜最近有头有点紧,就在一个贷款APP上借了20000元,借款期限是一周。借款的时候,添加了这款APP信贷员的微信。

  七天后的还款日当天上午,信贷员通过微信催她还钱,但是娜娜手头依旧不宽裕。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两人说好先还一半,娜娜东拼西凑整了10000元钱,并通过微信转账的形式,支付给了信贷员。

  谁知到了下午,信贷员又通过微信催收还款。娜娜糊涂了:我不是上午才还了10000元吗?对方却一口否认。娜娜说我“有图有真相”,就把上午微信转账记录发给他。信贷员一看,原来,此信贷员非彼信贷员,微信头像和昵称都对,但微信号露出了破绽。娜娜这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那么,这个假冒的信贷员到底是谁呢?他又是如何知道娜娜有一笔到期债务的呢?

  娜娜回想起来,她在这款贷款APP上借了2万元之后,又在一个催收群中,发布了一条贷款需求信息。两天前,有个自称可以做网贷的人加她微信,问她是否还有未还贷款,娜娜如实告知。对方称需要核实信用度,让娜娜把借款记录发给他。娜娜照做后,对方又提出要登录娜娜的微信,核实身份信息。娜娜起初不愿意,但架不住对方各种劝说,还是将微信的账号和密码都给了对方。

  最终,警方通过假信贷员的微信号找到了犯罪嫌疑人。他承认,自己登录了娜娜的微信后,找了娜娜之前已经添加的贷款APP信贷员的微信,把两人的聊天记录全部删除,又用另一个微信号,仿照这个信贷员微信的头像和昵称,克隆了一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微信,再添加娜娜为好友,这样便实现了以假乱真的目的。

  他的这一波操作,娜娜根本没有察觉,最后一步步落入了对方的圈套。

  检察官提醒

  在网络社交时,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微信、QQ等社交软件密码绝对不可以透露给他人。

  同时,由于微信和QQ的头像以及昵称可以复制,一定要警惕犯罪分子冒充“熟人”实施诈骗。特别是如果遇到有“熟人”借钱、转账等,一定要打电话或通过其他途径与对方取得联系进行核实。同时,还可以养成给好友添加备注名的习惯,并谨慎添加陌生好友,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编辑:左会年